博鱼体育#我来唠家常# 你敢信吗?一座城市为了拍好一部电影,全民热议,全民参与,进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热潮之中。当年为了拍摄《烈火中永生》,重庆人民拿出了全部的激情和热情。这部电影拍摄幕后,究竟为重庆人民带来了哪些深刻的记忆?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作为地道的重庆人,没人不知道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这些地名的。特别是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小说《红岩》问世后,更是让重庆人深深自豪了一把。当重庆市委、市政府接到北影厂要来拍摄《红岩》的消息时,不但高度重视,甚至号召群众积极参与。
当时,整个重庆山城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大街小巷,《红岩》剧组在哪些码头拍摄外景,在哪条街道组织,成了当地群众们茶余饭后,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
在重庆拍摄期间,新华社、《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北京晚报》等重要媒体,都对《红岩》剧组拍摄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重庆市最热闹、最繁华的解放碑下的大橱窗里,市委书记白戈接见剧组主创人员的大幅照片,以及《红岩》剧组的工作剧照,全部都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展示。
事实上,在60年代,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单调,能够近距离到现场观看拍电影,在当时是非常稀奇的事情。更何况,全国评选出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红岩》剧组中直接请来了5位。
演员们下榻的重庆饭店,早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当时“粉丝”、“爱豆”这些词都还没有诞生,却依然不耽误年轻人“追星”。据说,有一群狂热的初中生,每到放学就跑到宾馆外面,隔着铁栅栏往里面张望。
据当地一名群众说:大家都知道赵丹、于兰、张平、项堃他们住在这里,安保特别严格。我们等了好多天也没有看到演员,直到某天看到一群人在院坝里打篮球,其中一个格外英俊、高大,“那是王心刚”,同学们当时都叫了起来,大家都激动的不能自已。
1964年3月,家住重庆大学饶家院的居民都有点认不出自己家了。周围的墙壁上、门前的环湖石栏上,到处都贴着“反饥饿、反迫害、我们要自由”的标语条。
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同志,有一种“穿越”回到民国的感觉。这就是当年北影拍摄《烈火中永生》时,发生的真实一幕。
据当地一名群众回忆:我当时还在重庆大学附属小学上学。下午放学的时候,饶家院附近已经拉上了绳索,禁止通行。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都是周围厂矿职工,重庆大学的师生,以及周围的居民。
在拍摄“反饥饿博鱼体育、反内战”群众场面时,为了逼真地再现当年大街的面貌,美工师傅用木板搭建了一座高高的标准钟。热心的市民踊跃参与,大家纷纷翻箱倒柜博鱼体育,将旧时的衣物、装饰用具一一从家中翻出,供剧组选用。
重庆市中区几所学校的高中生,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饰演当年愤怒的人群。他们手挽着手,挥舞着小旗,高呼着口号,嘴里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并肩前行。
在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个瘦骨嶙峋、带着眼睛的老教授,他举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个场景,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反饥饿,反迫害”的激情年代。这位老教授其实是剧组特邀重庆市文联副主席,由大诗人邓均吾扮演的。
当年在市中心上学的何先生回忆:拍摄学生的时候,我们初中生正在参加毕业考试。一交卷博鱼体育,我们几个同学就冲到现场去看热闹。
等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拍摄早就结束了,只看到了一些往回走的高中学姐,她们还穿着当年的学生棉袍,拍摄现场只剩下一些没有拆除的老式广告布景。
相比大规模学校帮忙组织的,难度最大的就是拍摄繁华的闹市。当年剧组的第一个外景,拍摄地点在船舶众多、人流拥挤的朝天门码头。
按照剧情,江姐乘轮船回到重庆,许云峰到码头迎接。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剧组将升降机安装在木船上进行拍摄。江水湍急,木船摇晃的厉害,摄影师和剧组人员双手紧抓摄像机,尽力固定机位,不顾一切抢拍镜头。
难度更大的场面,拍摄地点位于重庆最繁华的闹市中心。美军吉普车横冲直撞,小乞丐躲闪不及,特工突击搜索,行人匆匆而过,卖报小贩沿街叫卖,形形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场面,特别考验导演的现场调度能力。
在导演的指挥下,在剧务的配合下,在领导的组织下,这个规模宏大的场景才得以完成。
家住重庆南岸的文先生介绍说:影片中鑫记杂货铺接头的一幕,不是在磁器口正街实景拍摄的,而是在南岸的弹子石的石桥正街。当年拍摄这场戏的时候,我天天去看热闹。
电影中,华子良为了跟店主接头,刚一进门便将瓦罐打破。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蔡松龄先生反复排练了多次,手眼身法步,将每一个细节都到做到了极致。
在重庆大学拍摄的一组镜头,江姐到学校看望华为、孙明霞,在校园中目睹了激愤的学生抓特务的场景。
这组镜头拍摄于重大五教学楼前。江姐身穿短外套,一手夹皮包,端庄大方地从黄桷树下走来。在告示栏旁,江姐驻足观看了演讲海报,就这么一个场景,反复拍了许多遍。
为了配合演出,重大话剧队、歌舞队的同学们全体出动。他们按照导演的要求,男生穿着长衫,女生穿着短套装,三三两两地夹着书本行走在校园路上,再现了当年重庆大学的场景。这一组镜头在银幕上只有短短几秒的时间,却在重庆大学连续拍了整整三天。
整个拍摄期间,最难得的就是重庆的“热心观众”。大家都非常珍惜难的“观影”机会,在现场连续站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红岩》拍摄完毕后,周总理亲自审看,并提议将片名《红岩》,改名为《烈火中永生》。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国公映。重庆市民蜂拥进解放碑国泰剧院、沙坪坝电影院、重庆大学露天电影场观看。
大家不仅被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所感动,也为自己的家乡“影史留名”,感到由衷的喜悦博鱼体育。当朝天门码头,小什字博鱼体育、临江门、化龙桥等地标建筑出现在银幕上时,观众们迸发出热烈的喝彩声。
百年老宅饶家院、重庆大学老桷树三叉路口,重庆的背街老巷,人民欢庆胜利的场景,永远地留在了《烈火中永生》的黑白胶片上,定格在了中国电影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
后记:由于重庆市大力支持《红岩》的拍摄工作,有关部门领导邀请了一些熟悉当时情况的干部充当摄制组顾问。当时有许多单位跟剧组都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剧组的副导演纽力山因此结识了重庆话剧团的女演员程锦华。电影《烈火中永生》热映后,这位副导演也抱得美人归,成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