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鱼体育“吴冠中真迹,包含数百张相机照片和手机照片。”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将自己在美术馆参观展览时拍摄的照片打包出售。
不仅是展览现场照片。随着文博热在全国兴起,博物馆、美术馆的导览册、纪念章这些原本丰富观众观展体验的周边产品都成了热门商品,还有人接“代盖”“代拍”业务,按付费者要求盖章、拍摄展览内容。
这样的“商品”让一些文博爱好者惊讶:无法亲自前往的展览,付费购买别人的现场照片能弥补缺憾?而一些业内人士则直接表示,拍摄部分仍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展品、文献和原创的文案等内容用于交易,已涉嫌违法。
“这也能卖?”日前,资深文博爱好者陈先生在二手平台上搜索二手画册时,发现竟有人出售自己拍摄的各类展览照片博鱼体育。以近期上海正在举行的吴冠中、林风眠画展为例,交易平台上就有人将展览现场拍摄的两位画家作品照片分别出售。此外,此前在杭州举办的画家赵无极展览及多家博物馆展览的照片均有出售。不仅有人出售自己参观展览时拍摄的照片,还有人接受“代拍”业务,可以帮助付费者代拍热门博物馆的展览照片。
“我很想来看这场林风眠、吴冠中的展览,但实在没有空余时间,耗费成本也很高。”在海外工作的杜杨近期没有回国休假计划,但“被社交媒体上这场展览的照片‘馋’哭了”的他有请人代拍的想法:“虽说社交媒体上能找到很多展览的照片,但一来不够全面,二来清晰度也不够。”最近正打算购买画册的陈先生也理解这种交易的出现:“毕竟名家真迹难得展出,现场照片也许能捕捉和放大作品的细节。而且比起动辄数百元的画册,买现场的照片可便宜太多了。”
记者在上海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看到,现场拍照几乎成了观众观展时的“标配”,除了极少数展品需要特殊保护的情况外,绝大多数展览都允许观众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拍照,部分场馆则禁止专业设备及三脚架和杆等辅助拍摄工具。一些业内人士也坦言,几乎所有观众都会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博鱼体育,现场无法分辨出谁会将照片放上交易平台。一些专业从事活动跟拍、代拍业务的从业者也认为,平台上这些出售展览照片的人更可能是文博爱好者而非专业拍摄者:“一般专业跟拍、代拍每小时收费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几乎是网上展览照片的10倍;代拍活动主要针对明星活动或车展、漫展这样的大型活动,专业设备一般带不进博物馆。”
尽管这样的交易很可能是同好之间“略表心意”式的交流,但在法律界人士看来,在展览现场拍照属于法律规定“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的免责范围,但出售行为仍涉嫌违法。
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属著作权人,而作品多项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许多展馆展出的当代艺术品作者仍然在世,而林风眠去世于1991年8月,吴冠中去世于2010年6月,赵无极则去世于2013年4月博鱼体育,他们的作品都仍在版权保护期内。
此外,一些出售展览照片的商品页面也显示,拍摄者不仅拍了展品,还拍了相关文献和展览的介绍和阐释性文字,这些内容同样存在侵犯文献作者和展馆合法权益的嫌疑。
“中午到展馆,特展导览册的架子就已经空了,这一现象近两年特别明显。”陈先生发现博鱼体育,随着文博热兴起,导览册这类原本服务于观展的物品,正逐渐“一册难求”——在展品照片之前,展览的导览册、盖章已成网上热门商品。一些人还会在交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公布自己参观热门展览的时间,可以代领导览册、代为盖章、代购文创产品。在他们的交易页面,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导览册费用从10元至50元不等,在导览册上盖章则另外计费5至10元不等。而热门展览全套章收费则在10元至50元不等,需多次盖章的套色章收费最高。还有出售者将一枚套色章的每个步骤单独盖章,加价成套出售。而代购文创产品的费用一般是产品价格的10%,多件则可以降至8%。有人还在介绍里表示,这样的行为是“服务同好”“降低观展成本”。
一些销售者强调自己本身也喜欢参观展览,销售行为只是“顺道为之”。“导览册是我在各个场馆提前排队领的,章也是我一个一个盖的。”一名销售者称,光是辗转这些场馆就要花不少时间,“这要是生意那可太亏了。”
然而一旦有利可图,普通参观者便会发现自己的正常权益受到干扰。记者在一家博物馆看到,有人进馆后直奔导览册所在地,一次拿走四套,“自己用一套,留一套,还有些帮朋友拿”。而另一家美术馆为特展设计了3组套色章,分布在展馆不同地方,一组成品章需要在纸张同一地方盖三次以上。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人到场后掏出三沓尚未拆封的白纸,摆满整个放置章的台子,随后又掏出一个自制的可固定盖章位置的器具,快速加盖博鱼体育,其他观众不得不“见缝插针”在她用不同章的间歇将本子放在地板上盖。这一盖章点位竟还出现了另一套色章的其中一枚。记者查询发现,这一组套色章网上售价在35-40元之间。
“如果不看展览而是花钱购买现场照片、导览册或是盖章,这是本末倒置。”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导览册是为观展服务,盖章则是为观展留念,“如果购买者连展览都没看,没有与展品对话,这些东西拿到手很快就会变成蒙灰的鸡肋。”陈先生也认为无论现场照片拍得再好、导览册、印章设计得再美,“永远代替不了现场的感受。”他也表示,虽然现在许多博物馆在官网或微信公号就能获得展览信息和导览服务,但观众依然热衷收集导览册,“这说明观众需求变了,导览册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纪念品和社交话题——有很多年轻人热衷在社交媒体晒导览册。希望博物馆、美术馆也应了解观众的需求,设计和推出更有意义也更能公平获取的纪念品。”